武汉光谷走出一条辐射大道

湖北日报 中字

  6日,在湖北省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上,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指出,要充分利用湖北的资源,发挥人才的作用,大胆创新,开拓市场,把武汉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能否承担起国家重托,推动大武汉成为中部崛起的支点。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东湖高新区企业、高校时欣喜地发现,这里雄厚的科技实力、创新资源,正在源源地涌入中部其他省份,构成一条创新发展的辐射大道,谱写着振兴奋进的华美篇章。

  悄然形成强大磁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相继建成我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此催生出近80家激光企业,聚集于东湖高新区,成长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激光产业群,令国内外瞩目。

  如今,以华工激光为代表的“光谷激光团队”,在源源地输出产品的同时,悄然形成一个强大磁场,吸引着中部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发展。我国自主创新的民族汽车工业代表性企业奇瑞汽车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21日,华工科技激光企业实验室。奇瑞的工程师们与华工激光技术人员,共商科技创新大计。

  “我们希望把最先进的激光应用技术,大规模地导入汽车生产领域。”奇瑞高级工程师许海峰与同事们,对激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解决生产难题”充满信心。

  “与奇瑞的合作,始于2006年。”华工科技副总裁闵大勇介绍,当年,奇瑞果断购买了华工科技打破国际垄断、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柔性标签激光打标机,用于车身与发动机打标。应用效果之佳,让奇瑞大为惊叹。此后,华工激光的多项产品,进入奇瑞生产领域。2009年,奇瑞提出与华工激光开展深度合作:华工激光需要验证的前沿技术与产品,到奇瑞实验;奇瑞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带到华工激光,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华工激光欣然同意。闵大勇说:“奇瑞优先得到我们最先进的激光技术与产品的同时,我们也为开发新产品找到了‘实验室’。”

  华工激光与奇瑞的合作,只是激光企业促进中部发展的缩影。

  楚天激光,激光医疗设备领先国内,进入郑州、合肥、南昌等城市大型医院。与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共建实训基地,推广应用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培养专业人才。

  团结激光,在安徽、河南等省建立激光设备连锁加工站,搭建起大型激光设备使用平台,解决了大量企业为了偶尔的需求而花大价钱购置设备的难题。

  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东湖高新区,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更有着以中部为广阔舞台,进行自主创新的客观需求。

  2009年8月6日,江西省新余市经济开发区成为钢铁业的注目之地。由东湖高新的科技创新主干企业之一的中冶南方,与江西新钢合资组建的高附加值冷轧产品中试基地——中冶南方(新余)冷轧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

  “这是我们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做强钢铁主业的战略举措。”中冶南方董事长项明武说。

  中冶南方,国内最大的冷轧集成商和工程承包商之一,在冷轧和硅钢国产化方面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优势。2008年,企业营业收入51亿元,上缴税收逾4亿元,居东湖高新区纳税榜首位。

  近年来,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冶南方对冷轧及硅钢所有生产线进行了自主研发。但是,缺乏工艺装备的研发与中试基地,缺乏设备成套的开车培训基地,制约着中冶南方前进的步伐。解决这道难题,唯有与大中型钢铁企业合作。

  恰在此时,江西新钢也在为产业升级寻找合作者。 作为江西省最大钢铁企业,新钢投入60多亿元技改资金,优化产品和工艺结构,实现了技术和经济指标大幅跨越,成为年产500万吨钢的大型企业。然而,产品结构单一,无法生产国内市场上大量需要的优质、宽幅的热轧冷轧薄板钢的现实,让新钢感受到科技创新的紧迫。

  对未来相同的战略期许与追求,使双方携起了合作之手。在合资公司,中冶南方控股51%,新钢股份控股49%。项目总投资逾40亿元,一期工程为年产40万吨规模的冷轧无取向硅钢,二期工程为年产15万吨规模的高牌号高磁感无取向硅钢,三期工程为年产8万吨规模的高品质硅钢,预计2010年底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

  至此,中冶南方“做强做精钢铁主业”的战略方针,借助自主创新的实力,在与中部省份的合作中从容践行。

  发挥优势,广泛合作。东湖高新区主干企业之一凯迪电力,在山西建设平陆凯迪风力发电项目,不需要消耗水资源,也没有污水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市环保公司,为湖南涟钢设计了富余低热值高炉煤气综合回收利用发电工程,利用钢厂废弃高炉煤气发电,效率比常规高出10%,同时,耗水量大大降低。目前,项目运行良好,成为中部钢厂节能降耗的示范地。

  中部技术研发中心

  2009年4月1日,来自长沙的三一重工轰动了大武汉:该公司董事长梁稳根等高管乘直升机飞临华中科技大学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

  三一重工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在国内,三一建有上海、北京、沈阳、昆山、长沙五大产业园。在全球,三一建有12个海外子公司,产品批量出口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协议,华中科技大学与三一重工,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在装备设计制造、新材料开发、能源与动力、信息与控制系统、电力与电气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将以三一集团的战略发展需要为牵引,共同进行前瞻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开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华中科技大学与三一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是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科技创新共同追求的结果。”

  “双方将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不但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突破,而且也在经济效益上取得成效,打造出中国企业和高校合作的一个样板工程。”梁稳根对合作前景十分看好。

  这只是华中科技大学发挥智力优势的举动之一。2009年1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三一重工、丝宝集团、武船、武钢、武重、珠海格力等30家企业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第一批会员企业”。

  与华中科技大学一样,东湖高新区众多高校,立足学校特色,把智力资源洒向了中部广大地区。华中农业大学,仅2008年与2009年,就与江西、湖南、安徽等地签订校企科技合作协议42项,涉及环保涂料开发、农药试验、猪瘟检测、柑橘生产等诸多领域。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更是身体力行。1999年,赣南柑橘曾因产量不高、价钱不好、病虫害多,面临是砍是留的问题。邓秀新带领科技人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走进农户橘园,手把手地教农民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使柑橘业迅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许多果农因此致富。

  东湖高新区这片热土,聚集了42所高校,拥有中央和省属科研院所56家,两院院士54人。富集的科教资源,不仅是东湖高新区创新的源泉,而且正在成为引领中部的技术研发中心。(编辑:wander)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