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从“学院派到产业派”的华丽转身

荆楚网 中字

  【“激光贩夫”皮鞋理论卖激光】

  “像卖皮鞋一样卖激光,激光必须走出实验室,在市场中体现价值,否则就是实验室里教授们玩的一种高级游戏”。如果要追溯华工科技的缘起,华工科技现任董事长马新强的这句话或许可以为当年的历史做最好的注脚。

  作为华工科技支柱产业之一的华工激光--1997年底,由设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制而成,教授、博士上百人。但此时的华工激光更多的承袭了研究所的传统--高科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用于展示,而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马新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当是国内激光研究领域的状况:“在国外,激光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用途非常广。在我们国家它还只是实验室的一个阳春白雪式的东西,只是让别人来参观来用的一个技术。我们在实验室里研发一个成果出来,只是为了鉴定、为了报奖,为了评教授、为了分房子。”

  1997年,美国激光年产值70亿美元,而代表中国激光技术最高水平的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产值只有区区200万元,利润几乎为零。"中国激光的差距不再实验室里,而在市场上。我想我们应该把这种高科技、先进技术产业化,让它的价值市场化,这才是真正的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一席话背后体现的正是马新强进行资产重组、企业转制的原动力,这个已有30多年研究史的中国激光技术科研"领头羊",在马新强的带领下彻底改头换面。

  华工激光原来的运行机制是学院"课题组"制小型、分散的模式,"课题组"有科研经费,有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大多以小批量的方式销售产品,产值不仅低且无法形成规模。马新强上任后对科研人员推行"整体下岗、分批聘用"政策,一时间质疑声四起。在学校里一直从事科研教学的老师们认为马新强的做法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把激光当作皮鞋卖。甚至认为马新强是激光院的叛逆,要把他赶出激光院。然而,这恰恰也印证了马新强的"皮鞋理论":激光和皮鞋是平等的商品,激光只有走出实验室,像皮鞋那样为市场接受,让几代人研究的激光成果变成强国富民的产品才是有价值的。马新强"激光贩夫"的称谓也由此流传开来。

  最终,"市场标准"胜过了"学术标准",而科研人员实行"项目终身制",按比例从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奖金。在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马新强多项创新措施直管齐下逐渐淡化企业浓烈的校办色彩--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市场操作、统一产品生产和新品研发、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从07年到09年近两年的时间里,华工激光实现了利润400%的增长,创造了一个奇迹。

  【区域聚力 做大做强激光产业】

  华工科技的诞生恰逢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路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倡导产学研协调发展。1999年,在马新强的带领下,以华工激光为核心,整合华中科技大学多个优质资源成立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诞生。同年11月,华工科技园区落户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几代激光人的激光产业梦想也就此成为现实。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凭借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市场资源,2000年6月8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千万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至此,华工科技创造了中国股市的多个第一:华中地区第一家上市发行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以激光为主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时任总裁马新强亦是中国千家上市公司中最年轻的老总之一。

  从校办企业到上市公司,企业规模从千万元到亿元,这样脱胎换骨的改变,带给企业的是一串长长的问号: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的定位、股民的预期,无数问题横亘在企业经营者面前。“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成了首当其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曾经说过的话体现了华工科技经营者对这个源发性问题的长久思考。他说“以前操心的是销售、回款和利润。企业上市后就需要更关注战略、产业发展和企业责任。”于是,一个以"在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代表国家竞争力,具备国际竞争力"为纲领的企业发展蓝图渐渐被勾勒出来。

  在经历了上市之初的主营业务不清晰、投资分散等曲折后,做强做大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产业,成为华工科技的任重而道远的奋斗目标。

  尽管武汉是国内激光产业最大的基地,但单体企业发展较慢,已严重影响到光谷整体激光产业和产业链的壮大。加之,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先进制造业装备和高精度工艺标准的需求日益增长,民族激光产业近年来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武汉激光企业再不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将面临萎缩困境。同质竞争、价格战,让华工科技等一批武汉激光企业认识到了合作的必要性。

  2007年,华工科技与团结激光共同出资,成立武汉华工团结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强化优势、减少内耗,进行市场细分、走专业化道路成为此次重组的初衷与目的。

  华工科技自筹资金1亿元,领衔激光重组,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并被誉为中国激光领域的一个历史性节点。有专家表示,它改写了国内激光产业的竞争格局,也为武汉激光产业集群发展探索了新路子。毫无疑问,这是华工科技为突出激光主业一次重要的战略重组,也是国内激光切割领域首度强强联手,形成互补之势,进一步完善中国光谷的高功率激光产业链,提升华工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全面展开,特别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的改革发展再次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身处政策"辐射"核心区的华工科技而言也是一大利好--拓展企业产能、服务区域经济、带动产业发展,成为华工科技壮大激光产业的重要布局。2009年7月,总占地700余亩的华工科技孝感电子园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建成世界最大的温度传感器生产基地;2010年1月,占地130余亩葛店激光产业园顺利开工,预示着华工科技为进一步做大激光装备制造产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整合激光企业、落子周边区市,还不足以承载华工科技引领激光产业发展的梦想。2009年10月,华工科技牵头成立湖北省激光装备制造产业联盟。2010年1月,华工科技发起召开组建国家级"激光加工装备及其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会议。希望通过搭建激光产业联盟平台,加大激光产业的产学研力度,同时以用户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大激光设备生产企业和激光技术需求企业间的融合与合作,为提升我国激光产业整体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升级,贡献一己之力。

  【引进引领 吸收创新实现飞跃】

  “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马新强在谈到企业的未来时一再强调。

  纵观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这样一条线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行业引领。华为是这样,华工科技也是如此。

  2000年,华工科技投资收购澳大利亚拥有30多年的高技术切割机设计制造经验的国际著名切割机公司(ACS)的全部资产,拥有激光切割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切割设备的两个国际知名品牌--Laserlab和Farley。引进技术并不是终点,通过不断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十年来,在国际激光市场,华工科技作为中国激光行业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目前已跻身世界激光设备制造行业的前列;在国内激光市场,华工科技以雄厚的科研实力、不断增长的销售业绩,已坐上激光企业的头把交椅。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完善的产业布局,华工科技已布下一盘棋,演进变幻,尽在局中。

  "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境外,是瑞士百超、是德国通快。要在激光产业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说到底就是需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技术竞争力或市场竞争力。“作为华工科技的"掌门人”马新强如此说,亦如此做。

  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也成为华工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9年10月,中央组织部公布了2009年度第一批"****"引进人才名单,湖北省共有9人入选,其中华工科技引进的光纤激光器领域专家闫大鹏博士榜上有名。

  作为华工科技做大做强激光产业、进军高端激光器领域的重要布局,由闫大鹏带队的武汉锐科成立两年来已实现了光纤激光器从科技成果研发到产业化经营的局面,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以其先进的技术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光纤激光器领域的垄断局面。

  马新强表示,华工科技通过自身培养和海外引进,造就一批在激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内的技术创新领军人物,通过为他们搭建创新的高水平平台,在成就人才自身价值的同时,推进公司整体自主创新实力,为华工科技进入国际一流企业助力。

  2009年,华工科技实现年产值15亿元,较成立之初实现了10年20倍的增长。这一结果,可以视为一个高科技企业在探索自身经营模式、寻求转变与创新突破的一个缩影。从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校办企业,到今天激光行业的领军,华工科技走过的道路,赋予“转变”这一个词汇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意义:从观念的更迭到经营战略的转轨再到企业发展思路的转型,一次次峰回路转,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学院派"到"产业派"的华丽转身,承载的是华工科技在弄潮市场的梦想,也更多的反映了这个时代对于"转变"观念、“转变”方式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