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建院以来,先后由郭沫若(1949~1978)、方毅(1979~1981)、卢嘉锡(1981~1987)、周光召(1987~1997)、路甬祥(1997~2011)和白春礼(2011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们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已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科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向科学进军”中发挥了先导和主力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率先打开与西方国家科技合作的大门,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开放实验室,率先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创办了联想集团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凝练科技创新目标,调整重大科技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现代院所制度,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
建院以来,中科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中国正一步步地进入航天大国的行列;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到上海大光源,中国一批大科学工程及装置的建成令世界侧目。
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国家队”,中科院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通过建设大科学工程及装置来“武装”现代中国,为我国实现“向科学进军”的目标,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科学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
2012年10月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即“子午工程”)通过国家验收;10月28日,亚洲最大的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一个个重大科学装置的建成,都有着中科院的身影。
长期以来,中科院一直在我国重大工程中担当着“领头羊”的作用。例如,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中,中科院的专家不仅承担了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关,还积极开展相应的科学应用研究;在“蛟龙”深潜、青藏铁路、极地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中科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