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激光武器举步维艰 中国反导显露锋芒

OFweek激光网 中字

  美国空基激光武器计划于1996年11月正式启动,目标是研制一种费效比高,易于部署的机载高能激光反导武器系统,也是美国空军仅次于F-22的发展项目。按照美国军方最初的计划,该系统应于2003年底、2004年初进行首次导弹拦截试验;2006年生产出首批3架ABL飞机,具备初始作战能力;2008年生产出7架ABL飞机,具备全面作战能力。如果该计划顺利完成,美国计划在一个战区内部署7架ABL飞机,实战时5架飞机形成两条反导轨道,余下的2架作为备份。在这种情况下,ABL系统在预定战区进行“8”字形巡逻,能拦截一个或多个发射场同时发射的5~10枚弹道导弹。但该计划因为技术原因,发展过程并不顺利,试验多次被推迟。不用说到如今计划中的7架飞机并没有如期建造出来,即使是作为演示用的飞机也仅有2架。

  美国空基激光武器(ABL)是以改装的波音747-400F飞机作为发射和搭载平台(代号YAL-1A),以产生高能激光的化学氧碘激光器为核心,配置跟踪瞄准系统和光束控制与发射系统,利用激光作为能量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该系统重点针对的是助推上升段的战略弹道导弹,目的是将敌导弹消灭在敌领空/领土上。此时的弹道导弹反射面积大(可以说是整个导弹包括助推段)、速度较慢(容易实现瞄准和跟踪)、高度很低(导弹被击中后很可能坠落于发射地附近易于连同发射基地一同摧毁)、在最大推力下导弹尾焰红外特征信号最强(容易被机载探测系统捕获),因此极易被拦截,而且击中的导弹包括燃料和载荷都落在敌国境内,不会给己方带来任何的附带损伤。

  尽管美国人在研制激光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离在导弹防御系统中实际应用激光器系统距离尚远。首先,特别是激光作用的最大距离仅限于直视区域,而实际上这一距离相当短——随着距离的增加,激光束因为受到大气和空气中悬浮物的干扰,其能量不断衰减。其次,激光器装置本身也远谈不上完善,即使是短时间使用激光器也会导致回转炮塔和机身过热,这会引发空中事故。再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把激光束保持在高速运动的目标的某一部位若干秒,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更不用说上百公里射程中的自然条件影响,和未来必然出现的抗激光措施(比如弹体自旋)。

  直到2010年2月11日,美军机载空基反导系统才在一次试验中,成功击毁一枚从加利福尼海军航空兵战斗中心海上武器试验场发射升空的液体弹道导弹。但是随后不久发射的第二枚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却并没有被摧毁,理由是激光校准系统没有瞄准目标。之后,在2011年度又进行了至少三次打靶试验,但均没有成功,不是作为靶弹的导弹因故推迟发射,就是机载激光验证机出现故障。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