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功耀分析认为,3D打印是一个数字计算机化、智能化、全自动化制造系统,因此,它的研发及制造,亟需自动控制及加工制造的软件控制系统,以及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的硬件。与此同时,包括目前精度无法达到精密仪器要求、机器本身造价高、生物医疗产品的生物相容性和知识产权在内的诸多问题也急需解决。
卢秉恒说,由于涉及3D打印的材料研发难度大等原因,导致制造成本较高,制造效率不高,制造精度相当于铸型,所以尚不能令人满意。“虽然3D打印技术在重工业零部件制造方面得到一定应用,但总体而言,工艺与装备研发不充分,尚未进入大规模工业应用。”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研发3D打印技术。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隆源公司等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已经取得不错的研究成果。比如,研发出光固化、金属熔敷、生物制造、陶瓷成形、激光烧结、金属烧结、生物制造等类型的3D打印装备和材料。
对我国而言,3D打印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面临缺乏宏观规划和引导、研发投入不足、产业链缺乏统筹发展、缺乏教育培训和社会推广等问题。
据了解,我国虽已有几家企业能自主制造3D打印设备,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力量显得不足。比如,针对加工流程稳定性、部分特种材料的制备技术等具体环节,还存在较大缺陷,难以完全满足产品制造的需求。
目前,国内的3D打印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初步发展阶段,产业整合度较低,主导的技术标准、开发平台尚未确立,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还处于无序状态。
此外,因为3D打印并未得到全面推广,所以人们还不能对其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比如,在机械、材料、信息技术等工程学科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就缺乏与3D打印相关的必修课环节。
推动产业化
苏波认为,把握3D打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趋势,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在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方面取得发展主动权,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认为,3D打印释放潜力亟需政策扶持,抓住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3D打印技术定位为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先进制造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将3D打印产业纳入优先发展产业及产品目录。有关部门需要联手在财税金融政策上,鼓励企业投资、研发、生产和应用3D打印,支持3D打印设备的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