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深圳“孔雀计划”显成效 曾遭大族激光高云峰炮轰
一周前公示的2012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拟奖名单令人眼前一亮,市长奖和青年科技奖这两个人物类的奖项,被三名“75”后和两名“80”后摘得,其中年龄最大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今年6月也不过刚满37岁。
青年科学家摘得城市科技界的最高奖项,成为深圳特有的城市创新现象,而他们还有一个优雅的名字——“孔雀计划”个人和创新团队。近年来,深圳发力源头创新,一批海内外创新团队云集,“孔雀开屏”照亮了深圳基础科研。
世界级成果与“孔雀”齐飞
“孔雀计划”是深圳2010年10月推出的引进高技术人才项目,实施两年多来成果斐然。三周前,科学中国人 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王俊入选年度人物,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研究员谷德权摘得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该评选已举办十届,曾有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孙家栋等 200余位科学家、学者、科技型企业家入选。两名来自深圳的科学家,与一批有着世界级贡献的大师分享同类荣誉,从一个侧面反映深圳创新人才踏上“世界节奏”。
事实上,伴随着近年来基础研究的夯实,一批处于创新塔尖的团队缘聚深圳,除了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领域,在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汇聚了刘若鹏带领的光启超材料团队,杨焕明带领的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团队,甚至在农业领域,鲜有农田的深圳也有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创新团队、邓兴旺博士领衔的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以及冯树英领衔的 F型三系杂交小麦团队等。
伴随高端人才落地,一系列世界级创新成果从深圳飞向全球。去年底,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 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上榜。华大基因2010 年在《科学》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人体肠道元基因组构建成果,被评为“本世纪前十年十项科学卓见”之一。创世纪公司和冯树英团队F型杂交小麦技术破世界难题,每亩可增产15%,成为近期我国农业领域最大的科技创新之一。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特征,华大基因的论文发表能力不输国内一流高校,仅仅在 2012年就在《自然》及其子刊杂志发表论文 27篇,《细胞》系列发表论文 5篇,《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