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出炉,3D打印行业代表人物史玉升和王华明未能进入第二轮。虽然学术成就并不等同于市场成就,但行业领军人物落选院士,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目前国内的3D打印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今年5月,工程院公布了今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因为在3D打印业界较有成就,王华明和史玉升入选该名单,同时,两位专家在资本市场也颇有人气。
王华明参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评选,参评专业为机械成形加工工程及自动化;史玉升参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评选,参评专业为材料合成与加工。两人的推荐单位均为中国科协。
经过各学部对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和投票等程序,中国工程院昨日公布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不过王华明和史玉升的名字并不在列。虽然两人都以象牙塔内的职务参与院士申报,但他们都与一些上市公司有着较深的渊源。
史玉升的工作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大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华中数控、华工科技均被市场认为是3D打印概念股。王华明则与包括中航重机、中航投资在内的企业合组3D打印业务公司,同时还与南风股份有合作关系。
在学界和业界,颜永年团队、卢秉恒团队和黄卫东团队与上述两人的研究团队并称为中国3D打印行业的“五大力量”。其中,颜永年已75岁高龄,按照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原则上年龄不超过70岁的规定,已难再评院士;卢秉恒于2005年被评为院士;黄卫东则没有参加此次增选院士申报。
王华明和史玉升此次未能进入第二轮名单,或将意味着市场对3D打印行业潜在利好信息的期待落空。从更深层次来说,院士增选在相当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内科技的最高水平,以3D打印行业为背景的申请人在市场高度关注下仍未能入选,这表明国内3D打印目前的技术表现,至少在学界还有不同意见。
当然,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对于学界、业界、资本圈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而且院士评选本身也未必能准确说明某种技术的前景和先进性。
可以看到的是,国内3D打印行业的五大力量都在积极与企业合作,努力将3D打印推向应用。而对于这种合作的未来,此次行业领军人物落选院士,表明市场需要更多耐心。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市场
“目前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今年7月份将正式启动中国3D打印的创新中心,下一步将会选择10个工业城市集中建设3D打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预计三年左右,国内3D打印产值可能达到百亿元。”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表示,如果能够顺利跨上百亿元台阶,此后几年3D打印技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有望保持几何级数的增长。
“3D打印技术要产业化发展,关键在市场和应用。”罗军进一步解释称,市场和应用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推动其产业化,要想实现产业化这个目标,则必须抱团发展,国内外任何一家,甚至几家企业都没有足够能力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目前,从整个制造业领域来看,无论国际国内其规模还都非常小。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从国际国内3D打印行业的现状来看,小而散是行业普遍现象,国内从事3D打印技术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总数不过二三十家,2012年,全球3D打印技术行业实现产值不足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