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校办激光企业:中国行业领跑英国被德国收购

OFweek激光网 中字

  20世纪60年代,世界激光技术初兴。该校敏锐地捕捉到激光科学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前景。1971年,该校从机械、电力等专业抽调80多位教师,新办激光专业,成立科研组,开始了艰难的攀登。我国第一台激光对准的全自动大型光刻机、第一台万瓦横流CO2气体激光器、第一台高功率激光(在线)拼焊成套设备、第一台高功率CO2激光毛化成套设备、第一台4KW轴快流CO2激光器、第一台数控激光-MIG复合焊接成套设备相继研究成功。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大平台依托该校相继建立,在国际合作方面,与俄罗斯成立了中俄新型大功率激光器研发中心。该校直接倡导、推动了“中国-武汉光谷”的诞生与发展。以该校为重要技术源头和人才支撑,武汉崛起了以“华工激光”“楚天激光”“团结激光”等为代表的国内规模最大的激光产业集群。

  1.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WuhanNationalLaboratoryforOptoelectronics,WNLO)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第一批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其依托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

  实验室位于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东路特1号,喻家山东麓,毗邻东湖磨山,于2003年12月~2005年12月建设,已于2005年秋季投入使用。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按基础光子学、集成光电器件与微纳制造、激光科学与技术、光通信与光网络、光电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存储、生物医学光子学、有机光电子学、先进光电材料与能源光电子学等9个研究方向以及技术支持与服务部等机构。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成立了实验室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学术咨询委员会。

  实验室大楼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近5亿元,拥有价值2亿多元的仪器设备,建立了7个初具规模的学科科研平台和2个公共科研与测试平台。光电国家实验室2007年获批国家外专局、教育部支持的“光电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获批中央组织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首批20家之一),2008年获批教育部光学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验区。围绕这些基地与平台,实验室组建了36支科研团队,研究人员达到36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00多人。实验室现拥有双聘两院院士6名、****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长江学者14名(其中讲座教授6名、特聘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名、中国青年科技奖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4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7名;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3个。聘请以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等著名专家为海外大师,以及海外学术骨干共60多人组成的海外学术军团,并聘请国内兼职教授41人。实验室还加强学术交流,依靠此创新平台,先后凝聚了95位海外大师和学者来室讲学、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及联合培养研究生。

  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任理事长,林林任总支书记。下设研究部筹备组组长: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陆培祥;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部-刘文;光子辐射与探测研究部-潘德彬;光电材料与微纳制造研究部-史铁林;光电信息存储研究部-冯丹;微光机电研究部-刘胜;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曾绍群;光通信与智能网络研究部-朱光喜。

  2.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6年4月批准建设,1989年9月通过国家计委验收,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依托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程祖海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干福熹院士。

  实验室主要学术方向是高功率激光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围绕这一主要学术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探索激光产生的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激光物理新现象和新概念激光器;探索高功率激光器中光学、电学、热学和材料科学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制新型高功率、高光束质量气体激光器和全固化激光器;探索激光与物质(包括生物组织)相互作用中激光传输、激光能量转换、激光等离子体热力学和运动学规律,开拓激光在材料加工、生物医学、激光检测等工业和国防应用新领域、新方向。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