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神光Ⅱ激光相干性对背向散射影响研究

OFweek激光网 中字

  通过本次实验,项目组检验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同时积累了实验数据,对FOA的工作也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将为即将开展的第二阶段攻关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在2010年10月13日,年度中科院大科学装置运行年会上,神光Ⅱ装置报送的“利用神光Ⅱ装置强激光模拟太阳耀斑中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获得成功”的成果获大装置2009年度开放研究成果奖,这也是神光Ⅱ装置连续第二年获得此项奖励。本次年会上共有13个装置25项成果参与奖项评选,经专家组评审后,神光装置的实验成果名列第三。

  2011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组、中科院物理所李玉同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张杰研究组以及其他合作者在神光Ⅱ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上联合完成了利用强激光成功模拟太阳耀斑中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他们的工作证明了利用高功率激光,在实验室中创造与天体现象相似的极端物理条件为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对天体问题进行主动、近距、可控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给天体物理研究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方法。

  太阳耀斑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剧烈释能现象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其能量来源于太阳磁场,而磁重联是主要的释能通道之一。这一认识的直接证据是在太阳耀斑中观测到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由于天文观测本身的局限性,目前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大多是定性和唯象的。联合研究组利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神光Ⅱ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发射的强激光与特殊构型靶相互作用,巧妙地构造了等离子体磁重联拓扑结构,在实验室中对太阳耀斑中的环顶X射线源和重联喷流进行了实验模拟,得到了与太阳表面发生的重联过程极为相似的实验结果,并通过磁流体标度变换理论证明两个系统的各项物理参数有惊人的相似性。

  2011年9月,神光Ⅱ第九路首次利用其输出的30ps脉宽激光开展物理诊断实验获得成功。采用种子光注入短脉冲后多级扩束放大的方式获得最终输出能量,此种方式必须避免激光装置中光学器件因功率密度过高而导致的破坏,因此对激光装置的运行控制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此次实验中,激光放大链路中最高平均功率密度2.8GW/cm2,峰值功率密度接近5GW/cm2。这是国内同类装置首次输出30ps的脉冲激光开展运行打靶实验,该实验的成功完成标志着神光Ⅱ装置的输出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拓展神光II装置的功能和实验能力。

  利用高能激光装置开展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在实验室研究天体物理的重要方法。在测量较低等离子体密度时采用Normaski干涉法,其研究水平和实验精度决定于输出激光的脉宽。当激光等离子体产生后,向外膨胀,其中心区域密度梯度大,因而条纹变化剧烈,而在较外部区域,则条纹变化相对较缓。

  在以往的实验中,当采用脉宽为150ps探针光时,研究人员发现激光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中心区不能看到干涉条纹;用100ps的探针光来测量其密度,那么在100ps的时间内,由于中心区密度空间变化的很快,稍微的膨胀,则会导致在同一探针光期间形成的干涉条纹交错重叠,不能分辨。为了精确而清楚测量等离子体密度的精度以及最大值,用户提出利用更短脉宽的探针光来采集干涉条纹以提升诊断能力和分辨率的要求。经装置运行人员的努力,完成前端系统的技术改进,并与物理人员密切配合,优化装置运行方式,实现30ps脉宽探针光的稳定输出。

  实验结果显示,干涉图能够记录的中心区的密度变化时间减小了5倍之后,大大减少了因为探针光过长导致的干涉条纹的交叠,得到了更高密度区域的干涉信号,用户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并实现预期目标。

  2012.5月28日~6月8日,韩国原子能研究所(KoreaAtomicEnergyResearchInstitute)Drs.YongjooRhee、SungmoNam和JaeminHan三位研究员利用神光装置和第九路探针光进行激光等离子体实验,获得预期结果。

  此次实验为期两周,分别进行了“单9路”和“9路+北四路”配合的共18发大能量实验,其中5发为实验设备调试。实验的打靶材料为CH和Al两种,输出能量在200J左右,时间延迟分别为0ps,30ps,100ps,300ps,460ps,500ps。实验中测到明显的等离子体。

  本次合作由中韩两国科技部支持,旨在建立互访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培养激光聚变领域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并积累未来激光聚变能源新技术,推进激光聚变国际合作研究。

  三、神光英雄

  36年前,在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初创时期,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在评估它的发展规划时,就远见卓识地指出:“这是在地球上人造一个小太阳的大科学工程。”

  “神光所至,石破天惊”。在托起神光Ⅱ这个“小太阳”的日子里,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全体科研人员会同全国数十家协作单位,历经坎坷,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人为之奋斗。这里面,有早已年至耄耋的老院士,有肩负国家重大专项重任的研究人员,还有一群在科研一线支撑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普通”科研人员。

  神光实验室现有在编科技人员中既有在高功率激光物理、激光工程和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三、四十年的国内一流专家,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已形成了专业比较配套、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技术研究梯队,可以承担高功率激光总体技术、高能激光总体技术、超短脉冲激光技术、先进激光单元技术、工程光学、光束控制技术、激光参数诊断技术、高效储能技术、精密机械设计与工艺、先进光学设计与仿真等领域的研究任务。经过20余年的持续发展,凝聚了一批追求卓越的科研英才,形成了一个奋发有为的集体,积淀了深厚的科研基础和攻关能力,发展成为我国高功率激光技术研究的核心团队之一。

  联合实验室将在国家相关技术发展目标牵引下,开展激光聚变驱动器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突出基础性、前瞻性,注重与工程研制任务的紧密结合,努力取得原始性创新成果及工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满足我国未来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1.神光系列装置的工程结构设计与研制小组于2009年7月,研究员2人、副研3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技工2人朱健强、刘志刚、王聪瑜、庞向阳、高洁、汤更秀、樊全堂、郑留念、王利、浦亚弋、包蕾、桑娜、杭军、李鸣鸣、赵芳芳、杜李峰、毛楚生、曹频、邱在楦等。

  该研究小组至今已在神光II、神光II第九路、神光III原型以及神光II升级项目中承担了大量的工程结构设计以及关键单元器件的研制,针对不同时期装置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持续性的结构与加工工艺研究,并不断采用新的技术以及工艺确保了装置水平及性能的不断提高,发表论文1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

  2.神光Ⅱ研制项目主要完成人:林尊琪、范滇元、王世绩、朱健强、杨义、朱俭、刘凤翘、陈绍和、黄关龙、徐振华、沈丽青、朱宝强、彭增云、唐永兴、马伟新。装置研制期间发表相关科技论文共423篇,获得专利24项,培养硕士24人,博士21人,博士后3人。

  每每谈起至今已高效运行10年、打靶4000余发、平均成功率达90%的神光Ⅱ装置,也许少有人能在第一时间想到这个为装置正常运转而精益求精,为“一切服务于科学实验”而昼夜加班的运行支撑团队。今天,我们从这个团队中选取了几位代表人物,与大家一起走近他们,认识并了解这个团队。

  [邵平]

  “精密装校的问题,让邵平考虑”——这是每两周的工程例会上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一句平淡的话,表现出的是神光运行团队对邵平同志的信任。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