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秉恒院士:3D打印的F35战机已试飞技术稍逊中国

OFweek激光网 中字

  而与美国相比,中国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在航空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航成飞和沈飞的下一代战斗机的设计研发中,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这一技术,正在研制的两型第五代战斗机歼-20和歼-31采用钛合金的主体结构,成功降低了飞机的结构重量,提高了战机的推重比;依托激光钛合金成形造价低、速度快的特点,沈飞在一年之内连续组装出歼-15、歼-16、歼-31等多型战斗机并且进行试飞。

歼-20、歼-31原型机的快速制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钛合金3D打印的低成本和便捷

  民用航空制造业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目前,在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的激光制造工程中心,通过激光立体成型技术为将于2014年投产,并在2016年投入运营的国产客机 C919 制造了钛合金翼梁,长度超过5米。

        虽然我国在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并且在航空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我国在整套智能装备方面还是处于劣势。

  卢院士指出,制造装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电气化,第二阶段是数控化,第三阶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那么,智能机床与数控机床有什么区别呢?根据工程专家的构想,智能机床拥有许多传感器,具有全面采集信息,“感知”外界变化的本领。智能机床还拥有强大的软件系统,能根据加工状态的监测信息实时改进各项参数,达到制造的最优化。

  在2012年芝加哥机床博览会上,日本马扎克、韩国三星两家企业展出了具有初步智能的机床。美国、欧洲的压力机、热处理装备也部分具有了智能功能。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财力和人力,国内大多数企业不愿在这一前沿领域做很大投入,对智能制造装备中的核心技术知之甚少。

  为此,卢秉恒院士指出,我国应把智能制造装备放在国家战略性需求的高度,否则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就会受制于人。“目前,发达国家的智能装备尚处于零星状态,我们有赶上的机会。”他建议,我国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设立重大专项,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战略性产业中,政府应发挥牵引作用,让智能装备尽早投入工程应用,尽早占领高端市场,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