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万亿市场:国内外机器人激光加工系统对比

OFweek激光网 中字

  业内通常将工业机器人分为日系和欧系。日系的主要代表有安川、OTC、松下、FANUC、不二越、川崎等公司;欧系主要有德国KUKA、CLOOS,瑞典ABB,意大利COMAU,奥地利IGM公司等。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FANUC及安川电机、德国KUKA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四大企业已占国内市场比重高达70%左右。

  深圳机器人协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机器人制造公司在技术上的软肋主要表现在电机技术、加工工艺两方面。“国内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制造技术不达标,都要靠国外进口,这样也增加了(机器人)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而如FANUC,其核心零部件完全可自主生产,节省了成本。

  加工工艺方面的差距在于,国内厂商的热处理技术不过关,不仅使得零部件在短时间内就生锈报废,而且会直接影响工业机器人(如跺码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在研发方面,部分国内公司正在做“逆向研发”,即对国外进口的电机拆除研究,以学习国外厂商的现有技术,“自主研发”还存在较大困难。一家机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员也透露,国外电机的使用寿命平均五六年左右,国产产品则相对较短。

  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863项目“数字伺服驱动系统研究”,主持并参与了中科院重大项目“集成化智能激光加工机器人系统”研究。据他介绍,我国机器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稍晚。以“七五”科技攻关为契机,特别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参数、生产工艺完全可以比肩国际一流品牌的产品。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