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一个激光技术一个光学光纤

OFweek激光网 中字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八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国人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以下,OFweek激光网将简要介绍朱棣文和高锟。

  一、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朱棣文(1997年获物理学奖)获奖理由: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1948.2)男,祖籍江苏太仓,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汉族,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美国能源部长。

朱棣文在清华大学演讲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是太仓人,母亲李静贞是天津人,他的祖父母也是太仓人。他们40年代来到美国育有三子,都学有所成。朱棣文排行老二。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1998年曾经访校一次。

  朱棣文197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还曾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2008年获得美国第56届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国能源部长。

  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他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他荣获诺贝尔奖的科研项目的主要工作是1987年到1992年期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