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激光上市企业进入:如何正确看待3D打印产业前景

OFweek激光网 中字

  价值上千亿美元的行业或许会感觉到,3D打印及其可能规避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会对他们构成威胁。模糊不清的法律问题也许不会阻止汽车零部件公司一类的企业通过法律渠道保护自身利益,从而使一些3D打印技术及其应用长期寸步难行。

  3D打印不是制造业的救星。

  至少5年内,3D打印不会是“家庭工厂”的救星。尽管3D打印技术能提高产品设计师和生产商的工作效率,但它的速度实在太慢了。这种技术对大规模定制来说非常适合,然而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就太不靠谱了,而且也无法生产日常生活用品。

  在过去3年里,3D打印机表现很好,并已得到大幅改进,但是,仍然无法制造芯片,而且大概也永远没这个能力。

  即使3D打印市场翻两番,它的规模仍然微不足道。

  我们没有理由不对3D打印领域所蕴含的潜力抱有乐观的预期,目前市值约20亿美元的市场到2018年价值将达到60亿美元。然而和汽车零部件、灯泡或民用飞机市场相比,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2、3D打印技术由“神坛”跌落“凡间”

  生存艰难

  “不管是我们,还是国内其他生产3D打印机的企业,大家生存都很艰难。”成立于2008年的南京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内涉足3D打印技术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企业,谈及公司目前的运营状况,总经理连宁坦言并不乐观,“紫金立德的初期投资很大,目前的现金流和资金结构仅能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连宁告诉笔者,3D打印机的市场主要还在国外,通过代理进行销售,只能捞回部分成本,尽管可以借助国内销售的利润来弥补国际销售,但是整体盈利空间小。“若要扩大规模、收回前期投资,基本上不可能。”

  杭州铭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3D打印服务,然而公司营收目前却主要来自于设备销售,其总经理金涛验证了上述说法。他表示,尽管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已经研发出了工业级3D打印机,但能够量产应用在商业领域的,大多还是进口设备。因为自主研发投入巨大,国内3D打印行业从业者倾向于做风险小、投入少的设备代理。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首席顾问、清华大学教授颜永年认为,问题症结在于3D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传统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是生产设备卖设备。而从目前情况看,国内3D打印企业还是在沿袭传统工业的老路,先把打印机生产出来再去推销,不注重将创新技术运用到大众消费领域,这肯定走不通。”

  事实如此,国内数家3D打印企业的公司网站主页上,销售负责人的手机号码均不约而同地摆在醒目位置。频繁现身各大3D打印产业论坛的某长三角公司华东区运营负责人黄总,接到笔者拨通的电话,张口即是“是要买设备吗?”销售迫切之心可见一斑。

  进退两难

  任何一家3D打印企业的生产车间里,都会展现这样的生产过程:一台3D打印机接收到制作一个模型的指令,打印机中部的零件开始不断吞食塑料条,将它们熔化后再通过针头挤出变成流质的原料。零件下方的托板则依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在四个方向活动,通过喷嘴挤出直径0.1毫米的液态塑料丝,先层层拼接成面,再逐渐升高分层堆积出立体的形态。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