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斌谈创业历程
如何化解创业之初三次裂变、四次解散的危机
谈及团结激光当下的成绩,陈海斌感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1987年,陈海斌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毕业后留校,并被分配至该校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科研成果,通过产业化转化成生产力,走中国自己的民族激光产业化道路。”陈海斌说,那时候国内没有几家成规模的激光企业,市场上的产品大多是采购国外的,价格非常昂贵,“我们有技术,为什么自己不做呢。”于是,1994年他弃教下海,与6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创办了团结激光。
一开始,他们心想只要手握好的科研成果,还担心不能迅速产业化?然而,创业远没有预想的那么简单,从1994年到2000年,最初的创业团队遭受三次裂变、四次面临解散的危机;公司也从刚开始的一间农舍到现在上百亩的激光工业园,七易其址。
创业初期,陈海斌自嘲是“三无”人员,即:一无资金,二无市场,三无企业运作经验。当时,创业团队靠自筹的2万元资金起家,租用鲁巷附近一间不足50平米的农舍,大伙既当技术人员,又当一线生产工人,既当推销员,又当维修工。
“1994年6月,创业过程中遭遇第一次严重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公司面临解散,这使我们很快意识到,创业,除了科研实力,资金支持更重要。”次年7月,他们找到武汉市洪山区团结村入股,村里帮忙解决办公楼、厂房,并提供300万创业基金,公司才得以脱困。
2000年10月,集团决心进一步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引进各方国有及民营企业战略股东,共同发起组建武汉团结激光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两次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使当时的团结激光资本构成(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知识资本)达到优化组合。至此,团结激光正式结束创业期的摸索阶段。
陈海斌说,创业近20年的历程印证了一点,“企业永远都是缺钱的。企业家的思路可以更开阔些。有了资本企业才能发展,而不要舍不得股份。”
两成以上收入做研发 首创激光加工连锁模式
我国第一台陶瓷激光切割成套设备出口;我国第一台高功率激光切割成套设备出口;我国第一台大型激光热处理成套设备出口……自创立以来,团结激光曾拿到的“全国第一”不胜枚举。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自主创新研发的国内首台18米长大型高功率激光切割成套设备,首次用于中国桥梁制造业装备于武船重工,创造了中国激光加工应用的18个第一。
“企业求发展,创新是灵魂。企业的持续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陈海斌说,“第一”的背后是团结激光对创新研发的巨额投入,以及对人才的广泛吸纳。他介绍,团结激光十分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每年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占总销售收入的10%—20%以上。一直在坚持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标准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