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中科院网站、工程院网站分别公布了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9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本次院士评选中也有几位激光光学领域的专家入选,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王立军;北京大学的龚旗煌以及清华大学的邱勇。
一、王立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8年6月—1989年6月在瑞士邮政电报电话公司工作;
1993年2月—1995年6月在美国西北大学量子器件中心做访问教授;
1994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7瓦808nm无铝量子阱激光器迭阵。
在国内率先实现无铝量子阱大功率激光器、激光列阵、激光光纤耦合模块的突破,并开拓不同波长、不同功率、不同应用目标的无铝量子阱激光器研制、开发。同时从事微腔激光、有机聚合物激光和光纤激光的研究。
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芯径转换技术研制出连续波输出20W高功率、高亮度光纤耦合模块,为国内报道最高亮度。研制出连续波输出123W激光光纤耦合模块,为国内报道最大功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光纤模块的光谱线宽、功率密度等已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部委,中科院重点、重大项目多项,获各类奖励3项,鉴定成果5项。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专利23项,合著专著一部。
王立军:“刺破”国外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技术壁垒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王立军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攻克了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开发出千瓦量级、高光束质量、小型化的各种半导体激光光源,并将成为工业激光加工领域的新一代换代产品。日前这项“高密度集成、高光束质量激光合束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是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显示等领域的核心光源和支撑技术之一。但是它也存在光束质量差、单元器件功率小、功率密度低等缺点。虽然通过激光线阵封装、叠层封装等技术,能够提高其功率到千瓦级,但是很难提高其功率密度和改善光束质量,限制了它在上述各领域的应用。
王立军团队通过激光光束整形、激光合束等关键技术,实现了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大功率输出:发明了一种多模多光纤功率耦合器及其制备方法;获得了“多重光束耦合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装置”和“大功率光束耦合半导体激光器”两项发明专利,攻克了半导体激光合束等系列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发出2600瓦高光束质量高效节能半导体激光加工机光源,为产品更新换代奠定基础;获得了“半导体激光线阵及迭阵的微通道热沉化学清洗装置”、“粗糙元型半导体激光器有源热沉结构及制备方法”、“半导体激光头泵浦源用微通道热沉结构及制备方法”和“复合热沉半导体激光器结构及制备方法”等4项授权发明专利。
攻克了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散热难题,开发出42层6700瓦激光迭阵模块,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项目;发明了一种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列阵的串接结构,解决了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大面积二维集成面阵需大电流驱动的技术难题,为千瓦至万瓦级高光束质量激光面阵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龚旗煌
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人,1964年出生,高中毕业于仙游一中。北京大学首批长江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现任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现代光学所所长、中科院—北京大学超快光科学和激光物理联合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Chinese Optics Letters》和《量子电子学》副主编。
个人履历
198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留在本系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
1988年中英联合培养博士生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
1989年获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
1989-1991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94-1995年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前沿科学研究员。
1995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