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激光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哪些?

OFweek激光网 中字

提到院士,大家都会率先想到中科院院士,实际上我国还有一个工程技术领域卓越人才的聚集地——中国工程院。早在1981年夏,关于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问题便已提出,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与中国科学院相比,中国工程院院士偏向于在工程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成就和贡献;而中科院院士则偏向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系统的、创造性成就。两者虽都是高级人才,但工作性质不同,成才的影响因素也可能不同。截至2017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建有7个专门委员会、9个学部。

OFweek激光网曾发布过《中国科学院有哪些激光领域的院士》一文,接下来将根据中国工程院提供的公开信息,为大家介绍中国工程院里激光领域的部分院士(根据入选年份排序):

金国藩

1929年1月7日出生于沈阳,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光学工程教授,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清华大学,工作迄今。后在德国爱尔兰根大学,英国赫瑞奥特大学做访问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仪器仪表学会与光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有哪些激光领域的院士?

长期从事光学工程与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曾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测量机,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个,教育部一、二、三等奖各一个,中国工程科技奖一个,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一个。著有《计算机制全息图》,《二元光学》 ,《激光测量学》等。

李同保

1942年10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光学、计量学专家。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同年到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研究室工作。1980年4月至11月到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从事辐射度学研究,获优秀客座研究人员奖;1983年至1999年5月,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历任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1999年6月起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有哪些激光领域的院士?

长期从事光辐射测量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研制的微弱光标准测试装置,提出一种测量极低透过率的新方法,使得能以5%的不确定度测量l0-6Lx水平的微光照度,满足了当时夜视微光器件、放射萤光材料等国防科研生产的急需。建立500K-1000K全辐照标准,改进了辐射腔测温结构和测量程序,显著地提高了黑体辐射器的品质,这为我国红外制导和红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提供了检测的技术基础。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研制的“光度基准与光通量副标准”项目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究的“用硅光电二极管自校准技术实现400-900nm光谱辐射绝对测量”项目获198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从事光辐射测量及声光技术研究,包括声致发光及声致聚变、激光汇聚原子实现纳米光栅长度标准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利用激光驻波场汇聚原子方法研制纳米计量标准的实验室,目前已得到品质与美国NIST相当的1/2波长(213nm)一维和两维纳米长度标准样品。为我国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姜文汉

浙江省平湖县人,1936年5月9日出生,光学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有哪些激光领域的院士?

早年从事大型光测设备研究,在精密轴系理论和技术、固定式光学测量系统等方面有开创性工作。1979年在我国首先开拓自适应光学方向,建立整套基础技术并研制多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

他在自适应光学和光束控制两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用于“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的“19单元波前校正系统”是国际同类装置中最先实用的;“21单元自适应学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星体目标实时校正成像的国家;与北京天文台合作建立的“2.16米望远镜红外自适应光学观测系统”使我国拥有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用近红外波段的自适应光学观测系统;37单元和61单元两套自适应光学系统已分别实现水平和斜程大气湍流补偿,获得国际上未见报道的校正效果。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作为第一主持人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六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魏子卿

河南省睢县人,生于1937年4月15日,卫星大地测量学家。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有哪些激光领域的院士?

早期从事测绘专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70年代,从事海上大气折光修正研究,为我国首次洲际导弹实验提出折射修正方案。主持长测程气体激光测距仪的研制和测试。在我国首先开展卫星多普勒定位研究,提出全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布设方案,研制成功平差程序。主持完成全国多普勒网平差。80年代在国际上较早开展全球定位系统(GPS)研究;完成精密GPS绝对定位研究,提出单频数据消电离层定位模式,定位精度属国际先进水平。

提出全国GPS大地网的布设方案,主持完成全国一级GPS网整体平差,制定“全国天文大地网和空间网联合平差”总体技术方案,主持制定广域差分GPS网技术方案,从事导航卫星系统的研究。从事板块运动的研究。从事大地坐标系的研究,提出我国新一代大地坐标系的技术参数。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全国卫星多普勒网的布测和平差计算”和“全国GPS一级网的研究与建立”分别获1990年和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