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路线”之争
在自动驾驶领域,马斯克的执着一直以来为人津津乐道。马斯克个人钟爱纯视觉解决方案,对激光雷达不屑一顾,对此的理由也很直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最好的自动驾驶就应该向最好的人类司机学习,而司机驾驶只依赖眼睛来判别,所以自动驾驶也应该靠视觉,而非额外的传感器。
“人类开车靠视力,而不靠眼睛发射激光。”基于这样的理论,特斯拉一直希望用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自动驾驶,摒弃激光雷达等装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纯视觉路线并不为大多数车企所采用。目前,不论是蔚来、小鹏、理想、威马、智己等新兴企业,还是长城、一汽等传统车企,纷纷在新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形成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的系统,而非仅仅依赖“所见即所得”的视觉深度学习。
搭载激光雷达的汽车在路上行驶。图片来源:大卓智能
理想汽车更是提出,激光雷达的作用类似于安全气囊,虽然没有它也能实现自动驾驶,但视觉学习的场景总归是有局限性的,当遇到新场景的时候,激光雷达能对此起到安全兜底的作用。
02 原理之辨
被马斯克不屑一顾的激光雷达,为何被认为是“安全气囊”呢?
激光雷达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一句话概括:生活中的自然光是有强有弱的,而激光就是在自动驾驶中对自然光的补充。
我们发射一束激光,经过目标反射后被接收系统收集,通过测量反射光的运行时间,就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由于激光具有极高的单色性和准直性,测量结果可以直接体现物体的距离方位、深度信息、反射率等,从而生成精确的数字高程模型。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相对于视觉学习技术,激光雷达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无论白天黑夜、雨雪风霜都可以使用,对综合性能的影响很小。
看起来视觉摄像头本身的成本远低于激光雷达,然而搭建学习体系和大量路测的成本,对于规模不大的车企来说是无法承担的。这是因为视觉学习模式迫切需要解决“拍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就需要充足的大数据支撑。像特斯拉这样的巨无霸,可以通过神经网络训练、自研打造的FSD芯片、云端无监督训练和独创的“影子模式”等分析实现视觉识别的良好效果,但全世界毕竟只有一个特斯拉。
除此之外,安全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关乎企业声誉,一场意外事故的发生,就足以对企业公关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大部分企业都抱有“求稳”的心态。即使摄像头+毫米波+超声波雷达综合之下,可以解决99%的问题,大部分车企也如理想汽车一样,在视觉识别模型建立的同时选择激光雷达作为隐形的“安全气囊”。
03 市场之选
视觉学习技术支持相关人士,自然会声称“纯视觉路线是未来趋势,是自动驾驶回归本源的体现”;而生产激光雷达企业,也会宣传“激光雷达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弥补模拟视觉的局限性”。这一场关乎自动驾驶未来方向的空前辩论,目前暂时还看不到尽头。
从技术而言,不同企业的状况不一致,哪种解法更优秀现在还不好说。其实,与其说纯视觉路线与激光雷达路线,是一场技术上孰优孰劣的争锋,倒不如说这是现实的供需关系、市场份额的争夺。
那我们就不妨来看看市场是如何选择的:
上汽2023年10月推出的“爆款”智己LS6车型,激光雷达传感器+英伟达Orin智驾芯片将作为标配出现;2022款沃尔沃XC90与Lumina合作,搭载车顶式激光雷达技术;2022年,长城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也成功面世;2022年蔚来ET7搭载激光雷达,由蔚来与图达通联合开发……
甚至连视觉识别领域最硬的“骨头”特斯拉,都疑似对视觉路线产生了“自我怀疑”:
近日墨西哥新莱昂州州长塞缪尔·加西亚在上海之行期间表示,特斯拉的两家中国供应商将在墨西哥北部新莱昂州投资近10亿美元,特斯拉正计划在那里建造一座新工厂。而其中一家正是激光雷达企业禾赛集团。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 AT128。图片来源:禾赛科技
特斯拉对禾赛的邀请令人浮想联翩,而禾赛集团也“尚未最终作出”接受邀请,在墨西哥新建工厂的决策。当然,也有人认为,特斯拉此举并非为汽车设置激光雷达,而是为人形机器人供货。
就市场而言,普通消费者最关注的,并不是一台汽车是采用纯视觉模式,还是采用激光雷达模式。而是汽车本身作为一个“黑箱”集成以后,实现自动驾驶的性能、安全性究竟如何。行车安全不安全,市场买账不买账,才是汽车质量的硬指标。
中国有句话:不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当行业前景被迷雾笼罩之时,大部分车企即使付出额外成本,也要配备“真香”的激光雷达,可见激光雷达仍然是实现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