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春渐,宏图再展,当新能源产业链一年一度的财报季裹挟着春寒料峭而来,资本及整个产业界的目光正向穿越周期的价值锚点聚焦,试图从一篇篇总结中摸索出行业未来的发展“脉络”。
在全球新能源行业经历结构性调整阵痛期的2024年,面对产能过剩与平均毛利率持续下探的现实,相关产业链企业普遍陷入利润收缩的困境,但中游设备制造商的业绩往往存在“时间差陷阱”,那些“现在时”矛盾的业绩报表实则暗藏着“将来时”的增长潜力。穿透传统的估值框架,订单突破与技术迭代能力正演绎一场逆周期突围的戏码。
锂海外突破、92亿订单!海目星凛冬中的经营之道
4月29日晚间,激光及自动化智造头部企业海目星如期披露了两则预期之中“不甚理想”的财报,2024年海目星共实现营收45.25亿元,归母净利润-1.63亿元。2025年一季度海目星实现营业收入达5.39亿元,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近年来,国内电池厂商产能扩张放缓、设备验收周期延长、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加大,这些行业性困局直接冲击着中游设备商的财务报表,海目星业绩承压本质上是整个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缩影。但这看似阴云密布的两则财报,笔者却挖掘到海目星在行业估值洼地里埋下价值重估的引信。据报告显示,其经营性现金流由亏转正、海外订单突破高峰、在手订单高达92亿元,这说明海目星依旧保持着穿越周期的底气。
如笔者此前在海目星预报中分析的一般。2024年,在国内新能源行业呈现阶段性供需失衡的严峻环境下,海目星锂电业务收入下降,毛利率下滑。基于谨慎性原则,海目星对2024年度存在减值迹象的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加上新业务的培育依然需要投入费用,因此导致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这并非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清历史包袱的财务操作,如同外科手术精准切除坏死组织,海目星为后续轻装上阵腾挪空间。
目前,产业链各家中游设备商的年报、一季度报数据均已披露。大部分的激光设备类企业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甚至亏损,海目星虽不例外,但同意有亮眼的数据。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海目星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架构,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加大了对客户的验收确认与回款力度,从而使得公司2025年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从去年一季度的-8.8亿元翻正至8426.3万元,结合其资产负债率稳定在74%的警戒线下,也证明其现金流修复并非饮鸩止渴式的举债扩张。海目星经营性现金流的大幅改善,不仅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与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显示出公司从"铺量扩张"到"精益运营"的战略转身。
后锂电时代,若想解决全球设备供需错配乱象,除了优化内部架构和对外政策,还需精准锚定海外存量空间抢抓优质增长市场。海目星,再一次为行业交出一份优质答卷。
2024年,海外锂电建厂如火如荼,欧美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导向下,本土电池企业投资建厂,中国的头部电池企业纷纷加快海外市场拓展的步伐,凭借技术、产能、品牌优势,抢占大量市场份额。在这一过程中,海目星亦紧跟新能源行业出海浪潮,全域洞察海外市场机遇,从而在海外布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成功跻身海外锂电设备供应商的第一梯队。
在笔者看来,不同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厮杀,海外客户更看重技术指标与交付能力,这使得海目星的技术优势得以兑现溢价,同时优化公司订单结构,提升毛利率。具体来看,海目星2024年实现新增订单约50亿元(含税),锂电业务新签订单总额34.62亿元,同比增长51.5%,在手订单总额57.41亿元。其中,交付地为海外的新签订单额为22.8亿元,占锂电新增订单比例为65.85%,同比增长590%,创下自公司成立以来海外订单的高峰。
2024年,海目星新成立了瑞士、德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四家海外子公司,完善全球化服务网络,加大对欧洲、亚太、北美等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这期间不仅成功中标并签约欧洲头部车企客户大额订单,还斩获了北美储能领域头部客户的订单。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2月27日,海目星完成了对瑞士高科技企业Leister集团旗下激光塑料焊接业务的战略收购。该激光塑料焊接业务拥有数十年的模块化、定制化应用经验和全球独有的专利技术“GLOBO 焊接”,能够赋能汽车工程、医疗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微系统技术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制造革新。
2025年,在扶持政策加码及技术迭代红利的刺激下,新能源产业链的U型复苏曲线已现端倪。锂电池行业在经过了两年的减少资本开支、消化过剩产能后,头部电池厂于2024 年下半年重启对稀缺优质产能的投产,产能利用率持续修复,行业开始出现企稳复苏迹象。锂电赛道动力与储能需求共振形成双引擎;光伏产业链价格完成筑底修复,多家头部厂商传业绩捷报;AI技术穿透3C与医疗设备制造领域,催生新一轮设备升级需求......仅是迹象,海目星的订单薄已悄然画上“完美的一笔”,其在2025年初便将战略锚定锂电头部客户扩产周期,深度切入锂电产能迭代增量空间,通过技术渗透与客户协同双向发力,巩固自身的领先优势,实现经营风险控制。
据海目星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在手订单约为72亿元(含税),同比下降约4.5%;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手订单约为92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30%。经计算,海目星一季度新签订单至少在20亿以上,而去年一季度同期新签订单仅为8亿元。
逆周期加码研发!等待技术储备的裂变效应
在行业普遍收缩研发的逆周期中,海目星反其道将4.83亿元砸向技术攻坚,占营业收入的10.67%,相当于每10元营收就有1元投入创新。这种近乎偏执的研发投入策略,换来的是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与构筑起稳固的技术护城河。
在锂电领域,海目星与某固态电池头部企业达成5年期战略合作协议,并签订了价值4亿元的2GWh固态电池设备量产订单,成为了行业首家商业化锂金属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整线设备供应商;
在光伏领域,海目星研制出BC大光斑激光开膜设备,将高精度激光图形化技术以及高效率除尘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电池大面积高精细化无损蚀刻,该设备目前已在部分客户端进行批量验证;
在消费电子领域,海目星凭借自身自动化+激光整合技术优势,突破薄材不锈钢材料的密封焊接难点,行业首推3C异形钢壳电池全自动线;
在车载摄像头领域,成功开发了铝壳摄像头焊接工艺和装备,已经与头部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医疗激光领域,去年海目星自主研发成功并推出了新型高功率长波长可调谐中红外飞秒固体激光器,目前已实现多台长波红外飞秒激光器台面系统样机的搭建和预设技术参数的达成,正在推进医疗设备样机的搭建。同时,海目星研发二类医疗器械证产品主要为便携式紫外线光疗仪,且公司已于2025年4月10日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紫外线光疗仪产品等相关产品将于2025年正式面向市场销售;
在钣金加工领域,海目星成功开发并量产超高速激光切割机、超大幅面激光切割机、多卡盘重载激光切管机等创新产品;
在新型显示领域,海目星的巨量转移设备验证转移良率已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标准(99.9999%);巨量焊接设备已经完成G2.5代面板尺寸设备开发,进入小批量的量产测试;激光修复设备配合后续的补芯与焊接制程,面板点亮良率可达99.9999%。目前,涵盖相关三款设备的首条MicroLED中试线已顺利出货。
所谓高端,也并非靠溢价行为。当竞争对手还在价格战泥潭挣扎时,海目星已通过技术快速迭代和创新的能力,为自研设备赋予了真正的“高端”。在有此“执念”的背景下,海目星在公告中亦表示,其通过“激光+自动化”技术融合创新,成功构建仓储物流、模组Pack、钣金、激光塑料焊接等多元化业务矩阵,为公司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五年将形成“新能源车+智能硬件+精准医疗”三大增长极,并逐渐向机器人等高端领域延伸。
结 语
凛冬中的财报不应是悲情的注脚,而是企业生命力的压力测试,海目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逻辑,更给出了优质答卷。当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真正的胜出者永远在技术深水区建立根据地,最终将产业危机转化为战略机遇。手握92亿订单,海目星2025年的盈利,似乎已有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