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华工科技近年来不断推出多功率的产品,其中1至10瓦紫外激光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为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多家大型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现在紫外激光器已成为公司激光业务的重要板块。
不仅如此,华工科技2013年11月28日还在互动易平台上回答其子公司华工激光是否为“嫦娥三号”提供技术支持时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紫外激光器及一些其他产品由于技术领先、品质过硬,已被相关部门采购应用于嫦娥一号、二号相关部件的制造加工工作。“相信如果没有新技术或设备被采用的情况下,已成功应用于嫦娥一号、二号生产制造的技术、设备,仍会被继续沿用”。
“这代表了该公司在激光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公司方面介绍,2010年,经过潜心研制,公司推出了国内首台紫外激光器,“当年即被应用于嫦娥二号相关部件的加工”。
二、大功率切割/焊接设备需求不断增长 这个可以有
券商分析指出大族激光钣金设备需求,尤其是激光焊接机器人空间巨大。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功率切割设备保持高速增长。2013年,国内宏观经济不景气,大功率切割设备依然保持了10%-20%的增长率,由于产业升级,精密、高速切割设备需求增加,预计大功率切割设备将长期保持较高增速。二是从国外经验来看,大功率激光焊接设备有较大提升空间。美国激光切割和激光焊接的比率为2:5,而欧洲基本为1:1,而在我国,大功率激光焊接设备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汽车焊接机器人空间巨大。激光焊接机器人在汽车生产领域使用广泛,国内合资厂商主要使用的是进口产品,自主品牌使用较少。公司焊接机器人已实现对北京奔驰、宇通客车、奇瑞汽车等公司的销售,公司在技术上已能与国外厂商一较长短,同时有地利优势,能逐步实现对国外厂商焊接机器人的替代;国产自主品牌激光焊接也将逐步普及。对国外产品的替代,加上国内自主品牌需求的增加,公司焊接机器人发展空间巨大。除汽车领域外,高铁、核电、飞机、造船等重工行业对焊接机器人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据笔者了解,中国工业激光市场1995年前后才刚刚起步,比发达国家晚20年左右。2001年国内激光加工设备市场销售额仅为5.7亿元人民币,2005年达到12.5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2007年达到30亿元人民币。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工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对新加工设备的需求,推动着激光加工领域的不断开拓,由传统的钟表、电池、衣扣等轻工行业,向电子行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航空制造等应用领域拓展。
激光用于汽车零部件甚至汽车整车的焊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欧美国家,激光焊接已经成为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工艺中的一种标准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齿轮(包括联体齿轮)、汽车变速器、滤油器、汽车空调皮带轮、液压挺杆、ABS电池阀、安全气囊点火器、锂电池、喷油嘴、车灯、传感器等零部件。车顶、车门、车尾箱、发动机顶盖等车体部位的激光焊接应用也非常广泛。
激光焊接使得原本必须使用铸造工艺的汽车零部件改为采用冲压工艺成为现实,从而减轻了零部件的重量,节约了原料。汽车变速箱或传动系统齿轮组,以前是采用整块材料经多种机械加工方式和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零部件商将齿轮组分为多个小部分,分别生产加工,再使用激光焊接,即能保证强度,又加快了生产速度,简化了工艺,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材。实验证明采用激光焊接的车身的强度可以提高30%以上,从而使汽车的安全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使用激光焊接的汽车零部件,可以有效地减小部件体积,符合零部件小型化的发展趋势。采用被称为遥控焊接(Remote welding)的激光扫描焊接,是一种使用扫描镜组的激光动态焊接工艺,相对于电阻点焊工艺,可以降低30%的投资成本,加工区域可以减少50%,焊接时间缩短了60%。
激光切割在工程机械行业应用方面,早年前国内采用大幅面激光切割机的企业并不多,是因为采购成本高。国外的一台大幅面激光切割机(配备4 kW激光器)售价近600万元人民币。同时,还由于国内重工企业对激光的应用了解不深,宣传不够,很多企业还不接受这—相对较新的加下手段。
在国内最开始使用的是国内的外资企业,如合肥日立有5台大覆盖激光切割机、2台小覆面激光切割机。国内企业三一重工通过2008年和2009年的引进,拥有超过15台套的激光切割机,配备于昆山重机、沈阳三一等企业。徐工、山推等企业不甘落后相继引用了激光切割机。近几年来,随着国产大功率激光加工设备的崛起,使得原先需要花费高昂价格进口的局面逐渐改善。国内如大族激光、华工激光已经具备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
近年来,中国的汽车/航空制造业销售市场持续增长,随着中国汽车/航空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加上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广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的状况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势必促进大功率激光加工设备的发展。但是,大族激光同样要面临来自诸如华工激光、法利莱、团结激光、普瑞玛、华俄激光、飞虹激光、机器人以及国外的通快激光、百超激光、天田、萨瓦尼尼、三菱、相干等企业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