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激光电视,现在或许很多人已经并不陌生。在经历了2017年的“量变”之后,激光电视已经成为各大科技类展会一大亮点。据奥维云网(AVC)数据,2017年中国激光电视总销量为7.1万台,较2016年增长226%,预计2018年激光电视销量有望达到16.4万台。
许祖彦院士也预测,2020-2025年激光显示技术将成为下一代显示市场“主流”。他认为,我国是电视制造大国,但是每年50%-80%的利益流向外商,激光显示有望成为国内“弯道超车”的机会。
激光显示技术优势及路线
相对于其他显示技术,激光显示具有光源使用寿命长、效率衰减慢、维护成本低、色域空间大、亮度高、对环境影响较小、易于实现大屏显示、节能环保等优势。从原理上讲,激光显示技术主要依靠红、绿、蓝(RGB)三基色激光来呈现色彩。受制于成本因素,目前激光显示更多地聚焦大屏市场。
激光显示原理
从系统构成来看,激光显示主要有投影式和扫描式两种形态。其中,投影式技术路线,系统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三基色激光光源、光学引擎以及屏幕构成。而扫描式激光显示系统相对复杂,主要由激光发射器、调制器、偏转器和屏幕组合构成。但是这种方式最大问题在于成本高,绿色激光器制造工艺难度高,同时需要大的散热系统,很难进入家庭。
为此,国内厂商更多选择投影式激光显示系统。目前,主流技术是采用单色蓝光通过激发荧光粉转换以超短焦镜头投射的方式成像,称为激发荧光粉方案。另外,该方案产业链相对成熟且便于规模化生产。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难以克服散斑的问题,因此以长虹和海信为代表的企业正在积极研发双色和三色产品,通过使用红绿蓝三基色激光来合成白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色”显示。
在2018年的CES展会上,长虹就发布了全球首款家用三色4K激光电视,呈现画面的亮度更高、色彩饱和度全面提升、色彩还原度更真实,相比传统投影灯泡光源的使用寿命更长。长虹激光显示科技公司总经理陈宁称其为激光电视的“质变”。由此可见,三色将成为激光显示未来“主流”技术路线。
激光显示“交棒”中国企业
回顾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激光显示就被提出,随即吸引了大量学者投入研究。然而直到21世纪初期才迎来转折性突破,大量的工程机还是出现。之后,激光显示也进入和产业化前期,其中代表性企业为日本三菱、韩国三星及比利时巴可公司。但由于一再“跳票”,激光显示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很大反响,产业化进展相对缓慢。
跳票的索尼激光电视
真正将激光显示推向产业化的反而是中国市场。我国在激光显示方面起步虽然较晚,但由于长期遭受“缺屏少芯”之痛,国家对于激光显示技术发展非常重视。截止目前,我国激光显示技术以及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特别是在投影式激光显示方面,相关产业配套及核心技术已经攻破,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在产业规模方面已经领先于国际世界。
自2013年以来,采用投影式系统机构的激光电视方案在国内开始升温。海信、视美乐、坚果、长虹、小米、极米、光峰等国内企业纷纷加入激光阵营,并推出了相关激光电视产品。随着2017年国内市场的进一步“爆发”,激光显示真正实现产业化效应。特别是小米等互联网品牌的进入,使得激光电视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对于市场拓展提供一定助力,同时也推动了国内《激光电视机技术规范》的制定,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
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全球激光显示特别是投影式方面,已经“交棒”中国企业。在产业化及投入力度方面,我国已经走在国际前列,而这也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中国大力倡导新型显示产业
在液晶显示时代,由于上游面板及关键材料受制于人,使得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大力利润流失。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与投资,液晶面板已经实现国产化,但也因此错过了最佳时期。为此,多年来我国在新型显示领域持续布局,以期实现超越。
2012年科技部就印发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中明确表明,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重点布局激光显示产业链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其中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作为重点研究和突破方向,包括研究绿蓝激光用低位错密度氮化镓衬底材料、红光和蓝绿光半导体激光器结构设计、外延生长技术和器件工艺与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展半导体激光器自动化封装工艺与设备研究;研究三基色激光光源模组技术等。
而在2016年国务院下发的《“十三五”规划》中,又将激光显示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项目的首位,由此可见激光显示在未来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