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拒绝安逸,砥砺前行,力争成为世界一流激光产品制造商

OFweek激光网 中字

航向选择

外企的经历让陈晓华看见了通讯行业的庞大市场,于是他借着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于2003年3月成立了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陈晓华靠着自己的积蓄和朋友的支持,半年之内筹集了一百万的注册资金。在摸索成长的过程中,陈晓华发现,虽然国内通讯市场活跃,但通讯行业所用的激光器都由国外企业提供,国内没有替代品,因此价格非常昂贵。这让陈晓华眼前一亮,萌生了打破国外垄断、自己来做通讯激光器的想法。

那时国内通讯用半导体激光器市场庞大,华为、中兴等通讯企业的发展给小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带来了巨大空间。但经过几个月的尝试,陈晓华发现在这一市场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想象。当时通讯激光器发展较为成熟,行业准入门槛高,国外企业牢牢控制上游产业和核心技术,行业新生儿凯普林迟迟未能打开市场。面对日渐萎缩的现金流,陈晓华心急如焚,他一面想着资金开源,一面想着公司的出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经过数月奔波之后,幸运的是,他发现了另一个机会。

当时,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业应用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耦合封装市场却被少数几家美国公司垄断,国内企业在市场上还是空白。陈晓华认为,这是一个最适合公司突围的战场。经过几轮会议之后,几位合伙人达成一致意见,带领凯普林进行转型,转向了半导体激光器的光纤封装市场,致力于实现光纤耦合的半导体激光器的量产。

生存,生存,生存

企业成立之初,如何生存下去是最大的问题,那时候陈晓华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获取订单维持公司运转。二十一世纪初,国内激光器的应用较少,大多数客户都在海外,陈晓华也更多在海外市场上发力,时刻盯着在华外企的动向。

凯普林成立之初,经历了一年多的“入不敷出”时期。有一天,陈晓华偶然得到了一个消息,一家美国的激光医疗设备商从国内采购大量激光器,而凯普林的激光器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并不是该客户的备选,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联系上这个客户,向其推荐自己的激光器。

一开始,考虑到中美存在时差不便通话,陈晓华坚持每天给客户发邮件、传真,但所有的邮件与传真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陈晓华也意识这个方式行不通,还是得打电话。于是为了解决时差的冲突,陈晓华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晚上睡觉前又打一次,虽然每次电话那头响起的都是“嘟嘟”声,但他还是执着的坚持着。如此反复一个多月,大洋彼岸的电话终于接通了!陈晓华按捺住内心万分的激动,抓住机会,准确无误的向对方介绍了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在和客户取得联系后不久,客户就来到凯普林进行考察。考察过程中,陈晓华执着的精神、专业的技术水平和凯普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打动了客户,终于为凯普林争得了第一个1000万的订单。

拿下大单的陈晓华很高兴,决定组织公司20余名员工进行一次春游。但那时创业早期的100万早已所剩无几,为了维持公司运转,哪有更多的钱花在“玩”上呢?就这样春游计划只好一而再的往后延。一直等到秋天客户账款到账,说好的“春游”终于成行,但实际已成了秋游。

实际上,在大订单的春天到来之前,凯普林早期的一些核心成员也有人感觉到未来渺茫,心生退意。面对人心的波动,陈晓华一直坚持着“打造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激光产品制造商”的目标,身先士卒,奋斗在第一线,最终稳定了军心。

对于企业早期的生存策略,陈晓华认为,虽然那时的凯普林没有名气,没有口碑积累,但得益于公司最初立足于通信行业,转型后也一直以通信行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通讯行业对产品寿命的要求是20年的可靠性,工业领域要求是3年。凯普林以通讯行业的标准做工业产品,使其产品在质量上基本达到国外水准,但其价格却是国产产品的价格。巨大的性价比优势加之贴心的服务和产品的高度定制化,给客户带来非常好的体验,最终获得欧美客户的认可。

越战越勇,逐渐成长

北京凯普林公司外景

获得客户的认可后,凯普林发展越来越顺利。但在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给凯普林带来巨大冲击,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当时的国内市场对激光器整体需求不大,也更青睐国外产品。陈晓华在这个时候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逆流而上,借着金融危机打开国内市场。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